近期,視頻號的熱度持續攀升,不少朋友在開通視頻號后,引發了不少人的焦慮與困惑,紛紛咨詢開通的具體路徑。需要明確的是,當前視頻號的官方申請通道已處于關閉狀態,普通用戶無法自主申請。獲得視頻號權限的主要途徑,要么是通過官方直接邀請,要么是通過已獲權限的用戶發放邀請卡,且雙方需滿足微信好友關系達3個月以上的硬性條件。然而,擁有邀請卡的用戶數量極為有限,對大多數普通用戶而言,現階段獲取視頻號權限的唯一選擇便是“等待”。

由于缺乏發布權限,加之身邊少數人已成功開通視頻號,這種“先發優勢”的差距讓不少人陷入焦慮。觀察發現,當前擁有視頻號權限的用戶主要分為四類:其一,已在各大平臺積累影響力的頭部創作者;其二,通過早期內測申請獲得權限的自媒體從業者(注:內測通道現已關閉);其三,深耕微信生態的內容創作者,其中多數為公眾號博主;其四,被官方隨機邀請的“幸運兒”。這種準入門檻的差異,進一步加劇了普通用戶的觀望心態。
從個人運營視頻號一周的經驗來看,過度焦慮視頻號的價值或許有些多余。畢竟,視頻號目前仍處于內測階段,其算法邏輯、推薦機制及產品功能均未成熟,甚至存在諸多不確定性。試想,即便視頻號全面開放,若缺乏優質內容創作能力,也難以實現流量爆發。那些真正具備創作實力的創作者,早已在抖音、快手、B站等平臺嶄露頭角,即便等到視頻號開放,仍需從零開始打磨內容能力。與其將精力耗費在等待焦慮上,不如提前布局,為視頻號的正式運營積累垂直領域的專業能力。
視頻號現階段不建議大規模發力,核心原因在于其算法推薦邏輯尚未清晰,且對垂直領域內容的支持存在明顯局限。個人IP的打造向來強調領域細分與粉絲精準,但視頻號的當前推薦機制更依賴“熟人社交”傳播——用戶點贊后,其微信好友有較高概率刷到該內容,這種基于關系鏈的分發模式,與抖音中心化算法的精準推薦形成鮮明對比。對于深耕垂直領域的創作者而言,熟人社交雖能帶來裂變效應,卻難以精準觸達目標用戶群體。例如,抖音通過算法將相似內容推送給興趣匹配的用戶,而視頻號的“二次傳播”(基于算法的推薦)仍處于探索階段,導致非好友粉絲的精準度不足。這種機制上的不成熟,使得垂直內容在視頻號難以形成有效沉淀。
視頻號的用戶體驗仍有較大優化空間。與抖音、快手相比,視頻號缺乏顯示總粉絲數、私信功能等基礎交互設計,嚴重削弱了創作者與粉絲的互動能力。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戶習慣的培養難題。微信已占據用戶聊天、閱讀、支付等多場景的核心位置,短視頻習慣已被抖音、快手固化,視頻號想要從微信生態中“擠出”用戶使用時長,難度極大。此前公眾號將“點贊”改為“在看”并同步至“看一看”的嘗試,便因用戶習慣難以改變而效果甚微,這一案例足以說明用戶習慣的路徑依賴之深。
盡管視頻號當前存在諸多不足,但多數新媒體從業者對其未來仍抱有期待。從個人IP到品牌IP,在文字閱讀式微的當下,短視頻已成為重要的自我投資方向。視頻號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微信生態閉環的潛力:未來粉絲導流至私域流量的限制將大幅降低,騰訊或借此將抖音、快手的用戶重新拉回微信生態。同時,微信11億用戶基數中,仍有大量短視頻用戶未被充分挖掘,視頻號有望成為騰訊布局短視頻的“王炸”——畢竟微視的失敗已證明,獨立開發短視頻APP難以突圍,唯有依托微信生態才能實現突破。視頻號與公眾號的聯動、短視頻電商的探索,以及張小龍對視頻內容創作的戰略重視,都預示著其商業化路徑將顯著縮短。
綜上,視頻號既是微信生態的“錦上添花”,也是騰訊短視頻布局的“雪中送炭”。它既能拓展微信的商業閉環,也可能是騰訊在短視頻賽道的最后一搏。對于扎根微信的創業者而言,理性看待視頻號的現狀,專注內容能力與垂直領域積累,同時密切關注其發展動態,方能在未來的短視頻浪潮中占據先機。